“二维码”管理核心料具
西安局工务系统通过对管内线路管理特点分析,发现道岔、尖轨、基本轨、护轨等重要轨件现场需求量大,每年至少占维修料成本的50%;恶劣天气下还需要大量的备用料,占到库存近80%,因使用地点分散,造成管理控制的难度比较大。
面对这一难题,阎良工务段材料科科长李鹏进行攻关,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系统,提出“工务系统重要物资二维码管理系统”的设想。该系统经西安局工务处、阎良工务段、陕西嘉讯科技有限公司历时4个多月研发,测试成功,目前在阎良工务段等单位推广试用。
春运期间,北方天寒地冻,断轨问题是影响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每个工务车间都要留足备用料,确保断轨险情发生时能及时更换抢修。其中,道岔作为铁路轨道的心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由叉心、基本轨和尖轨三部分组成,由于地形、线路等级等不一样,道岔有多种型号,因此一些车间备用料也有多种型号。今年春运前,西安局工务系统给每个大轨料安装上二维码,使每件应急材料都有了“身份证”,当断轨发生时,现场人员能及时找到正确的备用料,第一时间对线路进行抢修。
春运期间车流密度大,线路负荷重,需要加密设备检查频次。之前,现场会有少量漏检现象,设备病害处理不及时。如今,通过工务系统重要物资二维码管理系统,巡检人员使用手机钉钉软件“扫一扫”功能,扫描设备二维码,后台可以对检查人员的姓名、检查时间等进行记录,并第一时间对病害进行有效处理,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并举的目的。
断轨“B超”实时检测报警
春运客车的高速运转和货物列车载重量的增大,使钢轨受到挤压和冲击,容易发生损伤、断轨现象。阎良工务段与有关厂家合作,研发超声波断轨实时检测报警系统,目前在管内安装投用,为春运又增加了一道安全“保险”。
超声波断轨实时检测报警系统由检测装置和后台服务客户端两部分构成,利用太阳能供电系统和电脑监控终端、服务器,包括厂家监控终端、阎良工务段指挥中心监控终端、车间监控终端组网三级监控体系。
这个系统以钢轨为传播介质,通过接收节点装置对超声导波信号进行处理分析,根据信号特征来判断钢轨是否发生折断,如同给钢轨做“B超”,发生断轨会自动向相关人员发送报警信息。接到信息后,车间、班组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抢修施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能实时监测、及时报警,提升了现场的应急响应速度。
1月份以来,阎良工务段技术科、安全科及相关车间和班组召开技术交底会,向施工人员明确项目概述、技术要求、设备安装位置和方法等内容,组织技术骨干集中一个月时间,对现场里程、区段进行调查,确定了安装起止位置和使用范围。
“电热毯”装进高寒隧道
西安局管内的梅七线从咸铜线梅家坪站至前河镇站,为开发铜川、黄陵的煤炭而建,是一条以运煤为主的铁路线。这条线路地处关中盆地和陕北高原的交界地,有隧道48座。由于气温低,线路修建年代久,隧洞漏水比较严重。每年春运前,阎良工务段桥隧工区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除冰保安全。
西安局确定课题攻关任务,由阎良工务段与北京铁道工程技术团队联合到现场调研,了解渭北地区地质特点,对48座隧道逐一检查分析,多次召开分析会和碰头会,历时半年时间,先后制订了3个解决方案,经过现场实践,最终确定整治方案。西安局工务系统通过建立固定水路规则排水、科学合理铺设保温层,破解了这一技术难题。
由于隧道衬砌风化,山体内流水顺隧道壁不规则漫流,对实施保温措施造成困难。阎良工务段建立固定水路排水,采用发泡塑胶沿出水点两侧构建引流漕,导入排水沟。同时,阎良工务段科学合理铺设保温层,使用锡箔橡塑海绵保温材料,采取两层保温措施:第一层锡箔向内,防水外渗;第二层锡箔向外,能够防风,提高保温效果,如同给隧道装上了“电热毯”。
引流保温方案一经确定,阎良工务段分别在3座具有代表性的隧道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阎良工务段在隧道边墙衬砌上安装保温设施后,消除了煤烟、灰尘、污垢等附着物,减少了隧道边墙衬砌的氧化、腐蚀、剥落,延长了使用寿命和设备养护周期,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目前,梅七线的10座隧道已解决了结冰问题,正在施工的有7处隧道。待所有隧道施工完后,桥隧工区将彻底从繁重的打冰、运冰作业中解放出来,全力投入到春运的设备维修工作中,进一步提高设备质量。